芦林一号地质博物馆
访问量
13,334

入馆简介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北部,北靠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东临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融山、江、湖于一色。总面积为548平方千米。2001年3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是中国第一个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地。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特征:

一、庐山有一个完整的元古代(2500~543百万年)天然地学断面,记录下了地球20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特征。

二、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极为罕见,且典型突出,尤其是盖层中的固态流动褶皱构造十分发育,其规模之大,举世少有。

三、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全球对比意义,是一种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少见的中纬度、中山区的山麓冰川。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基地。

四、庐山的地貌景观丰富而独特,是一种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浸蚀地貌景观互相叠加而成的一种复合地貌景观。

第一展室:庐山地质演化史陈列 简介

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曾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

一、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

2500~1800百万年,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火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1800~1000百万年,本区再度拉开变成大海。1000~85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洋,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二、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昔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陆表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海水一去不返。

三、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地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张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主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3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IMG_256 IMG_256

IMG_256 IMG_256

第二展室:庐山变质核杂岩及断块山形成陈列 简介

变质核杂岩由深变质岩内核、低角度主拆离断层、盖层三部分构成。在96~65百万年,低角度主拆离断层将深埋在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2500-1800百万年),经过36千米以上的距离由东向西地撕拉到了庐山东南部的海会、大排岭、观音桥、华林山、秀峰、温泉一带的地壳浅部。低角度主拆离断层,在长距离的运动过程中,后期产生变形,由倾斜的板状变成了背形圆弧状,将古老的深变质岩包在核心,断层四周的盖层由1000~800百万年浅变质岩及800~200百万年的沉积岩组成,构成了庐山的主体。

65~23.3百万年,在变质核杂岩盖层的基础上,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庐山山体东西两侧,新产生的向山外倾斜的高角度正断层,构成了庐山山体的边界。在断块山上升过程中,庐山四周相对下沉形成湖泊。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进一步快速上升,待3百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座孤立雄伟的断块山。

IMG_256 IMG_256 IMG_256

第三展室:庐山复合地貌陈列 简介

庐山位于长江之南,鄱阳湖之西,“山、江、湖”融于一体,别具特色。庐山为什么如此阴柔美丽?庐山为什么这般雄险峻峭?庐山为什么悬崖林立、瀑布成群?原来庐山是一种与众不同、别具特色的复合地貌景观,她是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互相叠加而成。此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在国内外均较为罕见,不但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有着崇高的美学观光旅游价值。

IMG_256 IMG_256 IMG_256

第四展室: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简介

第四纪更新世(300~1万年)产生过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全新世(1~0万年)的冰川称为现代冰川。在300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庐山已是一座兀立的孤山。当时雪线高度约为1000米——1200米,降雪量大,形成了山麓冰川。庐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保留最丰富的地区。庐山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共产生过四次冰期及一次冰缘期,分别为大排岭冰期(300~250万年)、鄱阳冰期(180~150万年)、大姑冰期(110~90万年)、庐山冰期(40~20万年)、芦林冰缘期(12~1万年)。由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既发育又典型,且研究程度较高,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对比的标准地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奠基地。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类型由冰川刨蚀遗迹及冰川泥砾堆碛物组成。冰川刨蚀遗迹,是指冰川在形成及运动过程中对山体挖掘刨蚀作用留下的痕迹,主要由冰斗、角峰、悬谷、U形谷、刃脊、冰窖、冰坎、冰阶、冰盆及冰川擦痕组成。冰川泥砾堆碛物中的砾石大小无分选并与泥砂混杂,另有冰川漂砾(由冰川从外地搬来的巨大石块)、冰川条痕石及冰水砾石层。当时鄱阳湖尚未形成,可能是一片针叶林区,冰川可直达森林平原地带。

IMG_256 IMG_256 IMG_256

庐山地学调查研究史简介

由于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地学内容丰富多彩而独特,所以吸引来了国内外众多的著名地质学家。正因如此,庐山的地学研究程度较深,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对庐山进行近代地质学研究的开山鼻祖是李四光先生,他于1931年首次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地质填图,并于1937年写成了名著《冰期之庐山》,为庐山的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到庐山来进行过第四纪冰川遗迹调研的主要地质学家另有院士:杨钟健、喻德渊、袁复礼、许杰、孙殿卿、贾兰坡、郭令智、任美锷、施雅凤、李吉均等,教授或研究员有G.B.barbour(英国)、E.Nystrom(德国)、Teilhard dechardin(法国)、E.Norin(瑞典)、S.Kozarki(波兰)、景才瑞、杨怀仁、曹照垣、周慕林、傅逸贤、赵良政、何培元、杨达源、崔之久、黄培华,还有Donald R.Coates(美国)、E.D.Derbyshire(英国)等。

到庐山进行过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的主要地质学家有院士:黄汲清、徐克勤、陈国达、孙大中、任纪舜、马拉库雪夫(俄罗斯)等。教授或研究员有马新华、罗庆坤、钱祥麟、鲍家宝、杨明桂、龚由勋、马长信、项新葵、周新民、孙岩、马瑞士、王凯怡、金文山、叶瑛、索书田、舒良树、徐备、许靖华(瑞士)、A.M.ziegler(美国)、M.Faure(法国)、Photoshop(法国)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赵逊自2002年以来多次到庐山进行考察与研究,并指导庐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近年来,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基础地质仍在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并且又有一些重要的新发现与新进展。庐山的地学仍有许多未解之迷,尚待进一步探讨

结束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有三项重要目的:一是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保持一个健康的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进行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向公众普及地球历史知识和环境知识;三是促进开展地质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地质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向公众广泛普及教育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大众热爱地球、保护珍贵地质遗迹的意识。

本地质陈列由九江市地矿局退休高级工程师马长信编写大纲并提供标本和照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湖北黄冈李四光纪念馆以及景才瑞、郭令智、舒良树、何培元、赵良政、孙岩、金文山、谭克仁等地质专家以及庐山部分摄影工作者提供部分相关的照片和论文。特此感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